这种观点影响甚广,其中一些理论依据引起了各国军方的注意。
其中最重要的部分,就是“巨人化”
和“人体功能多样化”
。
“巨人化”
属于反对者的传统学派。
该理论核心以地球质量与后期宇宙研究数据为准,认为人类最佳身高比例应该在三米左右,以强化自身体质及综合环境适应能力为基础,进一步缩减人口数量,达到“以质换量”
的目的。
这一观点得到了大批拥护者。
精英化与普通化历来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概念形态对立群体。
居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精英认为大部分人类只是浪费粮食,他们是造成各种混乱的源头。
反过来,普通人群对极少数精英的厌恶同样深重,认为少数服从多数才是分配权力的唯一选择。
屏幕上继续弹出新的文字:“早在第三次休眠计划实施前五十年,我们已经展开了人体巨大化的研究。
最初的目标完全出于军事层面考虑。
骨骼强度、运动能力、战场综合反应、物资负重……所有项目综合计算,身高二百七十厘米至三百厘米的士兵最符合要求,首批三十名实验体被注入药物,在基地内部接受训练。”
二百七十厘米?
这是北方蛮族现在的平均身高。
天浩努力控制住激烈跳动的心脏,继续注视光脑屏幕上显示的信息。
“巨人计划得到了成功,整个计划延续了四十五年,从药物注入改变固有形态,到基因层面改良直接作用于胎儿,巨人被证明在各方面综合能力明显优于普通人类。
考虑到民众的接受能力与可能引发的社会性恐慌,只能暂时以军方内部小范围群体为试点,通过长时间多层次的广泛宣传,最终达到全民化改造目的。”
“也就是说,目前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类,都是巨人计划的基因改造体?”
天浩认真地问。
“是的。”
“他们不是幸存者?”
“不是。”
“……他们是怎么来的?”
天浩盯着屏幕:“没有幸存者,他们究竟是从哪儿来的?”
“从十九世纪开始,各国都制订了针对大毁灭环境下的文明延续计划。
其中,投入资金数量最多的项目就是太空移民。
这其中有两个关键:首先是选择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。
其次是能够大规模运载人类的星际飞船。”
“有人提出质疑,认为通过太空射电望远镜发现的“类地行星”
存在着太多不确定因素。
电脑分析得出的宜居数据极有可能是某种人类尚未发现的未知成分。
以氧气为例,太空分析数据完全有可能来源于另外一种成分比例相似的东西。
它可能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。
毕竟纸面上的“类地行星”
太远了。
(第3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