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意符也是与房屋有关的,在一些字里是有过互换使用的。
宅的本义是住所、住处、房子(多指较大的)的意思。
又引申为动词为居住的意思,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四既宅。”
就是说:四方可居住的土地。
宅又分为阳宅和阴宅。
阳宅指的是我们刚才说的人住的房子,而阴宅呢?指葬地或墓穴,也称作冥宅。
《礼记·杂记上》中所说的“大夫卜宅与葬日”
里的“宅”
字是大意是:大夫选择墓地和下葬的时间。
“曲”
(qū、qǔ)字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字,出现比较早。
早期的金文的字形就是模拟的是一种弯曲的器具,有点像现代的直角尺,其字体框内的纵横纹饰,有繁有简,这应当就是“曲”
字的象形古文。
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,“曲”
字的写法逐渐发生了变化。
直到战国文字写末期形状,才有了现代的“曲”
的样子。
《说文解字》时期的小篆,又变成了U形尺的形状,虽然还存有“曲”
意,但文字构形已与最初的象形古文相去甚远。
其中,最后到了汉代时期的字形,才与当代楷书“曲”
字几乎一致,则全然看不出“曲”
意了。
所以,“曲”
,的本义是模拟的器具,一种解释是曲尺,金文上面的线条表示刻度。
另一种解释是养蚕的器具。
《说文解字》这样解释:“曲,象器曲受物之形。
或说,曲,蚕薄也。”
这里的“薄”
是指蚕帘,是养蚕的用具,像席子或筛子,用苇、竹编成,这一意义后来写作“箔”
。
在古代文献中,曲字表示“蚕箔”
用例也不少。
如:《礼记·月令》:“(季春之月)具曲、植、籧筐,后妃齐戒,亲东乡躬桑。”
郑玄注:“时所以养蚕器也,曲,簿也。”
《淮南子·时则》:“具扑曲莒筐。”
不论解释为曲尺,还是蚕箔这种器具,其形状都是弯折的,所以又因此引申出形容词性的意义弯曲、不直的意思。
曲也可以指行为情理上的不直,从而引申出了过错、理亏的意思。
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以城求璧,而赵不许,曲在赵。
(第2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