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蓝星在呼吸-《走出视界》

(第1页)

指挥室内,大家看着大屏幕上传回的海底画面及数据显示。

“海床还在继续下沉。”

迈克说道。

“太平洋周边地震带又恢复了小型的地质震动。

刚刚得到央国的地震局消息。”

苏小芳已经站在了胡杨身边。

“热尼亚,关于海洋水位高度,有什么变化吗?”

胡杨问道。

“暂时没有相关数据。

我联系一下几个主要国家的海洋监测机构。”

热尼亚说道。

“现在就看海床是否继续下沉了。

海床上升估计3天多时间上升了2350mm,如今下沉也会接近3天,在时间上,上升与下沉速度基本接近。

如果继续下沉,下沉幅度应该与2350mm接近。

如果停止下沉,则本次地质活动基本结束。

再过几个小时就会见分晓了。”

迈克说道。

“报告!

大气层分析数据出来了,是否现在汇报一下。”

屏幕上出现了凯瑟琳的美丽倩影。

马丹看了胡杨一眼,说道:“凯瑟琳,来指挥室汇报吧!”

“好的!”

凯瑟琳高兴地回答。

凯瑟琳风一样走进指挥室,直奔胡杨,拥抱了他、亲了一下,转身来到马丹身前,拥抱了马丹夫人,然后大方地开始了汇报:

“请大家看大屏幕,就整个蓝星来说,愈靠近核心,组成物质的密度就愈大。

大气圈是星球的一部分,若与星球的固体部分相比较,密度要比固体部分小得多得多,全部大气圈的重量大约为5000万亿吨,还不到地球总重量的百分之一。

以大气圈的高层和低层相比较,高层的密度比低层要小得多,而且越高越稀薄。

假如把海平面上的空气密度作为1,那么在240公里的高空,大气密度只有它的一千万分之一,到了1600公里的高空就更稀薄了,只有它的一千万亿分之一。

整个大气圈质量的90%都集中在高于海平面16公里以内的空间里,再往上去当升高到比海平面高出80公里的高度,大气圈质量的99.999%都集中在这个界限以下,而所剩无几的大气却占据了这个界限以上的极大的空间。

探测结果表明,地球大气圈的顶部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,而是逐渐过渡到星际空间的。

高层大气稀薄的程度虽说比人造的真空还要“空”

,但是在那里确实还有气体的微粒存在,而且比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要大得多,然而,它们已不属于气体分子了,而是原子及原子再分裂而产生的粒子。

以80-100公里的高度为界,在这个界限以下的大气,尽管有稠密稀薄的不同,但它们的成分大体是一致的,都是以氮和氧分子为主,这就是我们周围的空气。

而在这个界限以上,到1000公里上下,就变得以氧为主了;再往上到2400公里上下,就以氦为主;再往上,则主要是氢;在3000公里以上,便稀薄得和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差不多了。


(第1页)
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