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
荀彧很赞同U站某视频的一句字幕——枪杆子里面出政权。
今时今日,若论人心,百官肯定更愿意支持四世三公的袁氏,门生故吏的渊源摆在那里。
但荀彧得到了大将军何进一半的兵马,手底下还握着一支精兵。
坐拥吕布、张辽、徐荣、段煨、张济、张绣等猛将。
尽管很多同僚都念着袁氏的提携之恩,但为家族利益、人身安全考虑,站队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荀氏。
早朝的时候,由孔融领头,几名议郎、侍御史一致要求给李膺、荀昱等人翻案。
百官听到“荀昱”
这个名字,狐疑地望向荀彧、荀爽,猜测孔融的行为是不是太傅指使的?荀氏是否在幕后推波助澜?只需荀彧一个眼神确认,他们就会出面附议,替太傅壮壮声势。
荀彧眼观鼻,鼻观心,不动如山。
昨天专程和小皇帝沟通协商这件事,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形。
这时,很少开口说话的小皇帝刘辩清了清嗓子,表态:“陈年旧案,以后再议。”
至于孔融,荀彧本着不浪费人才的原则,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活计——主持编撰汉语字典,给汉字注音、释义。
这事极其繁琐,没有十年搞不完。
但有利于文化传播、教学,必须有专业人士去做。
帝王的冕冠,垂着十二条玉旒,让百官难以窥探天子的喜怒。
天子却可以坐在最高处,将百官的神情尽收眼底。
接下来,讨论幽州牧刘虞请求裁撤幽州驻军的奏疏。
幽州那地方比较穷,穷到什么程度呢?官府的日常开支,需要青州、冀州补贴。
刘虞上任以后,鼓励百姓耕种,开放上谷地区的市场,和游牧民族做生意,开采渔阳的盐井、铁矿,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,不仅养活了幽州的官府,还安置了不少因为黄巾之乱流离失所的青州、冀州的难民。
解决财物问题以后,刘虞精简军队,领着公孙瓒跟入侵幽州的鲜卑、乌桓打了一仗。
鲜卑、乌桓求和。
刘虞主张以怀柔政策安抚这些游牧民族。
公孙瓒主张乘胜追击,打服这些游牧民族。
如果荀彧没记错,这是刘虞和公孙瓒的主要矛盾。
而且,这两位现在是互相嫌弃。
公孙瓒嫌弃刘虞软骨头,幽州都被抢空了,他那么多袍泽弟兄战死沙场,难道都白白牺牲了吗?而且外行指挥内行,碍手碍脚,各种掣肘。
官兵才刚刚小胜了一场,刘虞就放低姿态,拉拢鲜卑、乌桓等东胡部族,实在可恨!
刘虞嫌弃公孙瓒的军队军纪太差,攻打乌桓王的时候,士兵打到哪里,抢到哪里。
败坏官兵的形象,影响恶劣。
但公孙瓒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——乌桓劫掠幽州百姓,他抢乌桓,有错吗?
据说公孙瓒守卫边境,每次听见东胡部落来袭,公孙瓒立马疾言厉色,作战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儿,仿佛在打自己的杀父仇人,甚至能一直杀到深夜不犯困。
从此乌桓、鲜卑都害怕公孙瓒这位猛人,不敢轻易来犯。
(第1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