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在通海县志上,评论主家‘秀才成群,旗杆如林。
主家中最高的官员,在清代做到二品官员。
’”
文忠诚道:“主家族人如此好学,这才人才辈出,保住家业兴旺至民国初期。”
珍妮问道:“这家人为什么如此好学呢?”
常老白带着众人继续向里走,边走边介绍道:“主要是家族传承,代代重视。
这两边的建筑,原来都是主家建的学堂、书馆等建筑,还有一些附属建筑,都在刚解放时,分给了群众居住,这里也成了一个大杂院。
主家有一个家规,家族中发现读书的好苗子,不仅送到学堂里免费读书,平日供应粮米,到了年底还根据学习成绩,给家里一定的奖励。”
常老白又说:“有一个传说,明朝主家出一个三品大员,名叫主恒昌,后来告老还乡,便在家中学堂教学。
有一年,他的一个学生被任命为主考官,到通海县来看他。
走之前,学生问他有什么嘱咐的,主恒昌感叹地说,世风日下,人心浮动,学堂里学生写的‘了’字都不带钩了!
他的学生会意,在阅卷时,发现‘了’字都不带钩的,就给予录取,那年主家一下子出了好多秀才。
后来这事被人告发,皇帝派钦差前来查案,主恒昌得信后,立刻要求主家所有人,晚上都要到学堂学习。
钦差私访到了主家,发现不论农夫、铁匠还是伙计,上到七十老叟,下到五岁娃娃,都是白天干活,晚上涌到学堂点灯夜读,于是认定主家人发愤学习,科举才取得了好成绩。”
“主家人现在都去哪里了?”
珍妮又问道。
“战乱一起,四处逃命。
抗战时跑了一房,去了米国;也有忠勇之士,投军参加抗战;海西被我党解放后,跑了一房,去了湾湾和港城;还有一些后代,零零碎碎分布在国内。”
常老白带着众人走到大院东北角,那里有一座建筑,他指着对珍妮说:“这就是主家祠堂。”
珍妮走上前去,直直地看着大门上方。
那里刻着“主家祠堂”
四个大字,但那个点已经掉了,如果不仔细看,会被认成王家祠堂。
珍妮立刻用相机,把“主家祠堂”
那四个字拍了下来,她一会儿要发给表弟。
大门前有一对抱鼓石,前廊梁架和封檐板上雕刻着花草、瑞兽等图案。
常老白介绍说:“这里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中间以柱子支撑,实际上是十五间房子连接在一起,总面积约有600多平方米,通海县电影院刚刚成立时,因为无处放映,把这里当作了电影院,后来电影院建成后,才从这里搬出去,所以大家叫这里老电影院。”
林辰注意到祠堂门边的石狮和一棵树,他猛地想起在省城抗战纪念馆发现珍妮外祖父的那张照片,好像就是在这里照的!
他立刻把这个位置指给珍妮看。
(第2页)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